嶺南派鑄劍師陳天陽之鑄劍藝術


多年前請嶺南派鑄劍師~陳天陽大師打造第二把特製寶劍


要求以早期鍛造之戊辰年劍胚鋼胎為劍身


特請劍身.劍脊.劍鋒.開刃.純以傳統磨石,手工水磨(非後期機械研磨)


劍首~天罡圓鐏        護手~(純手工銼型非鑄造)


鞘口~如意雲紋        劍標~古玉乳丁紋飾


劍柄劍鞘~黑檀木     護環~鍛帶串羚羊角珠


再用愚多年愛藏之宋代和闐白玉劍璏(沁色~灑金黃 紋飾~雲紋螭)


請陳天陽大師以傳統工法鑲嵌,再用黃藤綑紮完成


請劍三個月前先擇日吉課,交予陳天陽大師按時裝配"成劍 ”


取劍回來再擇吉日開壇,稟請祖師下壇開光附予靈性~可鎮宅避


個人喜愛常用此劍習以劍術


因為量身訂製尺寸與比重順手非常  


愚以此作為傳家之寶~  


如今更顯彌足珍貴了














宋代和闐白玉劍璏







 陳天陽老師簡介

一九四○年生於台中縣沙鹿鎮,誕生於二次世界大戰戰火中,四個月大,即隨家人遷居避難。十五歲就讀台北建國中學夜間部時,巧遇七十五歲高齡的少林和尚了圓大師,一見投緣,就此放棄學業,拜入其門下,法號「青雲」,專學嶺南派鑄劍法,開始隨師雲遊各地。




   在隨師學藝的歲月裡,一九五六年間的一個雨季,一連下了五十多天的雨,將師徒倆困在屋裡,日子過得清苦難捱,卻也鍛練出陳天陽吃苦耐勞的毅力,師父更以此告誡他:追求藝術成就的人,就是要禁得起物資匱乏的考驗。這樣的一段經歷,也幫助陳天陽安然度過一九七○年代的戒嚴時期。當時正值大陸進行文化大革命,台灣也施行戒嚴,對兵器的管制非常嚴格,雖然劍並未列入管制範圍,但是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卻很少,一般人也以戒嚴時期刀劍少碰為妙,因此,從一九六九至一九七七年,除官宦之家外,一般百姓根本不敢找他鑄劍。在那段漫長且身心皆困頓的歲月中,陳天陽最大的收穫就是體驗到「慢工出細活」的意義,在那段時間,陳天陽用手工打磨出七星劍身上的七顆星,有別於一般先鑽洞再灌銅的粗糙製法,鍊就出一把真正的七星劍和降龍劍,也因此奠定他在國術界的地位。



   一份誠心,讓他無悔於千錘百鍊,從第一錘到最後一鍊,從一塊不起眼的生鐵到精巧劍身,數以千計的劍成刀成,在手中捧出一霽寒光,而背後銷之、毀之的卻百十倍於此。其獨特的十字型打法,橫直交錯的密實,使劍身向上彈動有聲,吟嘯入耳;劍身向下,彎度隨心所欲,削木破竹自不在話下。陳天陽強調:「打劍第一要有耐性,因為藝是一種行動的表現,術是一種內在的修養,所以打劍要專心不能分神。」鑄劍成功與否,完全憑藉鑄劍者一時的靈感,製作流程上,先依材質成份不同熔化混合後,再如揉麵粉一樣揉成一團,然後來回重疊打造,使鋼材在直豎、橫行面都層層密合,再磨打成鋼胚核心,如此反覆三十六次,務必使得劍身能夠承受千錘百鍊的考驗。三天冷卻之後,再以銅錘敲打,劍身柔軟而且不彎曲變形的,才能成為劍的雛形。
 
   融入科技 跨入嶄新里程 ~ 經過鍊鋼、熱處理、錘打、冷卻之後,為了確保劍身材質的精密度,必須再經過大自然天候的考驗;將雛劍置於室外,接受日曬雨淋及露水侵蝕,或放入水井中凍結。如此經過一季或半年的試鍊,再重新取出錘打,經鏽蝕後的雛劍若無法承受再次打擊就丟棄不用,剩餘能承受的,則表示劍身已經達到去蕪存菁的地步,可鑄成金剛不壞之身。



   在鑄劍生涯中,最大的突破就是在一九八○年間,現任逢甲大學材料科學系主任的堂侄陳克昌教授,提供他鋼材的新理論,叔侄倆不斷討論古代與現代鑄劍材料不同的處理方法以及煉鋼的種種要領,反覆研究、切磋,讓陳天陽的鑄劍領域跨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爾後幾年,在好友鼓勵、協助下,使他得於一九八三年獲准以「青雲」為註冊商標,並榮獲全國第一張銀劍製作的專利證書,這是鑄劍的最大榮譽,也使他在往後的日子裡過得較為平順。



   四十餘年的鑄劍心路,陳天陽一再強調:劍者檢也;檢點自己的行為,明是非,知禮義。劍術乃是一種做人處事的道理,必須學到手中有利器,心中無殺意,手中無刀劍,心中有慧劍,慧劍斬心魔,才能真正文武合一,自利利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art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